首页 专题分享 文章
《狮城人语》读后感 彭杜生 彭杜生
《狮城人语》是彭霖贵的综合文集,是作者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文学和社团工作成果的结集,计有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的诗歌、游记、小说、小品文和特写。在作者的笔下,时常透出他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同窗宗亲的关怀。通过这些作品,抒发了理想和追求,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事文学和社团工作的轨迹、情感思想发展的过程。从他的诗歌和小说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和对小市民劣根性的批判。从游记和特写中,可以窥见作者对社会和人物的良好精神面貌的衷心赞美,对亲朋故旧的悠悠情怀。这些作品,主要可概括为真、实、美。真,就是真心、真诚、真话;扎实为人,不浮躁、不功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体现了人品与文品的和谐统一。实,就是留意社会现象,立足社会实践;彭霖贵以他自己的眼光留心社会,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风朴实。美,就是彭霖贵不仅是从人文上,而且是从道德上坚持健康的人生观,追求美好人生,以真实美为标准褒贬人事和社会现象,体现出他是生活美的追求者。换句话说,这些作品“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东西。”(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这些浸润作者辛勤和才华的“东西”,体现着作者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美学原则,同时显现着社会承担的精神。可以说作者坚守着做人的道德,以健康的人生观为人,以健康的价值观做事。
作者在《后记》中说:“在五十年代,我们都是穷困的一群。”我想,就是因为穷困,为作者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精神条件;随着作者教育水准的逐步提高,又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文学和驾驭文字素养。作者求学时期,正是我们的先辈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奋勇斗争的年代。可以说,作者是和独立运动一起成长的。《狮城人语》所收集的篇章,跨越了新旧世纪之交的风雨历程。这样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有为青年都一定是在努力思考。这思考的过程,让作者写出了诗歌《我是割胶姑娘》、《新加坡河在欢唱》等充满激情的诗篇;写出了小说《一个浪子的遭遇》、《云顶艳遇》等批判笔调的故事;在特写中写出了对南洋大学同学们的赤子之心和对彭氏宗亲的拳拳情怀。即使是小品文,作者也以社会现象借题发挥,凸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痕迹。这种痕迹,具有一种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可以说,作者是在一种既定人生目标的指导下探索前行,表现在作品中,是作者明确地将自己从属于社会良心的原则之下。
因此,作者的文学创作的倾向性是非常明确的。追寻人生的真实美,一直处于作者文学创作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延伸,随着新加坡的繁荣兴盛和开放性特征,作者不断地追踪当前的社会态势,不断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换作品的内容。因此,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苦难的作品,到七十年代及其以后表现开朗乐观的作品,前后作品,都展现出社会生活和审美意识的折射和回应,使作品内容与作者面对的生活现实具有了最紧密最切近的关联。读者可以从《狮城人语》各种题材的作品中体察时代和人物心态。更为重要的是,从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强调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像一道明亮的阳光,照亮人们的新希望!”“像一首雄壮的战歌,使人越唱越欢畅!”(《你说,诗像什么?》)以此激发读者普遍参与现实、美化现实的热情;希望读者加入社会的进程,使作品具有社会参与感和对民众的宣教意识。作者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作品溢出了常规的文学欣赏之外的特性,给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物和享受生活提供了特殊的窗口。正如彭氏总会会长嘉坤所言:“此本文集,不但可当文学作品来欣赏阅读,也可当成人生处世待人应有的修养和学习的对象。”
纵观作者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狮城人语》的主要内容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良心的追求。如果说,在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后半叶,第三世界各国掀起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斗争浪潮,以其风起云涌、互相呼应的姿态,书写了宏伟壮丽的历史篇章,那么,我们这个原来的殖民地就必然地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状况,必然会激发起普遍的社会心理响应和诗人作家们对这个新生国家的热切期望和热烈认同。这种认同,既源于现实,也立足于理想,立足于青年学子的善良愿望和奋斗目标,为人们的善良心灵,为美好家园,为敦亲睦邻而孜孜不倦的追求。
“疯狂的铁蹄踏进了这苦难的地方,/ 多少善良的人民遭了殃,/男得被砍头,女的被奸污,/要到哪里去找天良?”
这是《狮城人语》中的诗歌《我是割胶姑娘》对殖民地时代人民的苦难的生动描画。百余年间被殖民主义者肆意践踏的土地,百余年问的沉沦和屈辱,在作者的犀利笔下展现无遗。而对独立自主的国度,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也都凝聚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了《国庆组诗》的“欢腾的八月,/带来了节日的喜讯,/年轻的祖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和《我是割胶姑娘》中“漫漫的黑夜,/什么时候才天亮?/我是一个割胶女,/我要用血和泪来把遭遇讲。”一幕幕辛酸往事的告别。《我们是新加坡青年》中的“我们是新加坡青年,/像百花盛开在温暖的春天;/在光辉灿烂的生活里,/我们迈着大步勇往向前。”则从新时代的欢欣讴歌中,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然,回顾既往,不仅仅是追忆苦难,更重要的是对从殖民地时代和人民的苦难历程艰辛地走来。新时代的到来,不是殖民者慈悲为怀双手奉献给我们的,而是先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人民辛勤奋斗得来的,是从"男的被砍头,女的被奸污“的苦难的日子,在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和父辈们的辛勤奋斗换来的。因此,对苦难时期和新时期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就成为作者以各种文学方式,向社会民众论证新时代的到来,作家对现实表示充分认同和揭露人性缺陷的重要路径。更何况,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者,是从殖民地时代走过来的,对苦难的殖民地社会有着深刻的体验,对驱逐殖民主义有着由衷的自豪。《狮城人语》中的大部分诗篇莫不渗人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身为祖国的一分子的自我肯定的双重蕴含。在建国初期,社会题材的创作,成为作者创作的一个重要支点。《狮城人语》中的大部分诗歌,就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热情澎湃的歌吟咏唱;而小说却大都以小市民的精神面貌出现。《云顶艳遇》、《刁蛮女》、《铺满阳光的大道》等作品,对小市民的人性弱点自然会激起作者的排斥。与此同时,直面现实生活、针砭现实弊端和袒露个人情感的作品,表现新时代人物,反映在新的社会体制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新的时代社会的一些弊端的描写,都是非常集中和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内容。
综观《狮城人语》中的诗歌、小品文、小说、特写和游记,个性色彩浓重。有的执著追寻社会演进的历史渊源,有的致力于民情风俗的铺展,有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有的诗情浓郁,有的直面现实,有的表露同窗乡梓之绵绵情谊。由此推而论之,《狮城人语》体现了作者思考的健康程度和成熟程度,使我们看到今天作者的言谈举止和精神世界。这样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的思考过程,使他发现了存在于社会的不平,发现了人性中的缺陷,发现了居住地的美丽,发现了同窗的温馨,发现了宗亲的情谊。
就本书总体来说,作者虽然只是通过个别人物或事件,以个别反映一般,仅概括出一定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局部面貌,但仍然值得一读。
注:赫拉普钦科: 苏联文艺学家。1924年毕业于斯摩棱斯克大学,1939至1948年任苏联部长会议艺术事务委员会主席,196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成员。20至30年代,从事苏联文学的风格和方法的研究,著有《关于风格问题》等书。在文学理论方面,写过《列宁论文学》、《世界观与创作》等著作。代表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发展》(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阐述了创作过程的原则和作家创作个性的特点,提出了文学分类研究等一些新的方法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