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在于心,而不在于薪! 留住核心员工必须留住他(她)的心, 而如何留住员工的心是一门学问!
这门学问的核心在于了解员工的内心, 并满足他(她)的心理...
更多
 
 

首页 专题分享 文章

    
 

1. 背景

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理想的教育成果”(Desired Outcomes of Education,简称DOEs),为我国的教育愿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针。DOEs的涵盖面广,主要包含了传统上称之为“五育”的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的发展1,可说是为实现“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奠下了基石。此外,教育部在2000年推出了“卓越学校模式”(School Excellence Model,简称SEM),为我国学校提供评估教育成效的工具,SEM框架包含了九个评估范畴 (criterion),其中在“关键成效”范畴(Key Performance Results)中,亦以六个领域作为其指标,强调“五育”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这六个领域包括:“认知(智育)”、“体育”、“美育”、“社会意识(群育)与道德观念(德育)”、“领导能力”以及“学习体验与动力”。

在迈向“全面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里程碑中,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可谓关键的一环,前面述及SEM框架中 的“关键成效”范畴,其中与品德教育直接相关联的就包括了两大面,即:“社会意识(群育)与道德观念(德育)”及“领导能力”,而“体育”和“美育”这两个领域,亦是对学生的人品塑造有着深远影响 。实际上,人的根本在于其价值体系,因为价值体系对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起着主导性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处在一个互联网讯息充斥、多元文化相交融的21世纪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中,品德教育正扮演了维持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角色。

作为以人为本、注重品德修养和待人处事的一套价值系统,笔者认为儒家思想能为品德教育注入重要的指导性原则,尤其是它具有“普世”(universal)的价值观,也非常合时宜。本文即以品德教育中融入儒家思想教学为切入点,为儒家思想教学的整体框架和教学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尤其着重于在特选学校大环境中的推行和落实。


2.儒家思想在特选学校的推行

特选学校从1979年成立至今,在近30年来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发扬华文教学及传承华族文化与传统方面,更是有目共睹,被视为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的重要“堡垒”。人力部代部长颜金勇(前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今年初就表示:“特选学校若不坚守岗位,新加坡的教育成效将会被削弱。”3,并且还宣布一系列措施,让华文、华族文化与传统的学习更为丰富,以及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这包括明年(2009年) 在8所特选小学和7所特选中学,试行(pilot)将华族传统价值观融入公民与道德课,其中包括“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价值观。4这将使华族传统价值观有系统地归纳入品德教育中,而从颜部长所提到的例子当中,也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将是所要传授的华族传统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将儒家思想作为中学‘O’水准“宗教知识”(Religious Knowledge)科的其中一门选修课供学生报读,然而此次儒家思想是作为非考试科目授课,并且是融入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教学中,可说是着力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层面,而非其形而上的哲学宗教知识层面。这正是将儒家思想最贴近生活、注重个人品格和处事待人的这一面,介绍和灌输给学生。实际上,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在于它平实易懂、重视现实生活,尤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至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没有高深莫测的神玄论调,所谓“不语怪力乱神”5,因此儒家虽是修身立命之学,但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6的,平和的做人道理和处事原则,正能通过学校品德教育的管道传授给学生,已达到“五育”的均衡发展。


3. 作为品德教育的中心思想

所谓品德教育,不仅在于传播关于如何成为一位好公民与培养良好道德的知识,它还应该涵盖更广的层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全面的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来看,品德教育可以拓展为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对共通能力 (Skills) 7的训练、卓越知识的追求(Knowledge),以及个性 (personalitY) 的塑造,此三方面可简称为SKY。通过SKY的掌握,主导学生在学业成绩(Academic Results)、生活行为 (Action) 以及待人处世 (Behaviour) 方面都能止于至善,从而达到均衡的发展 (Total Development) 。以品德教育为中心的全面教育理念,可概括为下:

儒家作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学说,在个人修养方面讲究“道问学”8和“尊德性”9两个方面,而且两者皆不可偏废,必须有所平衡。这正符合以上所提的全面教育中注重对卓越知识、共通能力和个性塑造各方面的培育。因此儒家思想可说与品德教育框架相辅相成。比如说,儒家倡导积极好学的精神,正是对卓越知识(Knowledge)追求的孜孜不倦,如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0,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在品德上培养虚心好学的向上精神,甚至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学精神,如“入太庙,每事问”12,正是表明儒家对“道问学”方面的要求。

再者,儒家在“共通能力”(Skills)方面亦有所倡导,例如“克己复礼”13、“敏于事而慎于言”14正是自我约制(Self Management)的表现,“君子周而不比”15则是强调协作能力(Teamwork)的重要性。在思考能力(Thinking Skills) 方面亦阐述了学思结合和明辨的重要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及“慎思之、明辨之”17

儒家讲究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健全、完善的个性(personalitY)也可说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独立、完满的人格,表现在儒家推崇的“君子”个性中,比如:“君子和而不同”18、“和而不流”19,“君子泰而不骄”20、“君子坦荡荡”21等。这也正是儒家“尊德性”方面的要求。

前面述及, SKY的掌握,还必须从内在的品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儒家在阐明此外在的行为表现时,以三个方面加以权衡,即“立功、立德、立言”22,这也正与上面述及的品德教育框架下的最外在一环(即具体行为表现),遥相呼应。“立功”即是生活行为 (Action)的实践功夫、“立德”是待人处世 (Behaviour)的道德典范、“立言”则是著书立说,即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亦可说是在学业成绩(Academic Results)上有所崭获。儒家在这三方面都有所涉及,并有所要求,可见儒家不仅仅从内在的品德修养出发,还重视其外在的实践表现,这也正符合品德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具体意义。因此,儒家思想正可作为品德教育的中心思想加以贯彻。


4.纵向 – “修、齐、治、平”的核心理念

任何一套价值体系都有其道德指向和终极关怀,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作为人本主义的思想学说,笔者认为儒家所关怀的是人的本位和价值问题,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便是如何反思和寻找自身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并进一步拓展为如何摆好自己和他人,包括家庭、社会、国家以至人类世界的关系,借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 Senge) 的《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23中的“学习型组织”学说加以阐明,这便是从更大的“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中,为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定位和方向。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处,正可由《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概括。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上段是孔子的言论,而后面十章则是曾参所阐发的。后人对《大学》的大力推崇,包括南宋朱熹把它定为儒家经典最重要的《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和《中庸》齐名,正说明了《大学》中阐述的思想,蕴含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作为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加以灌输,以“修身”作为起点和根本,强调培养道德情操和各种技能的重要性,这包括了上面所述及的SKY之掌握。然而,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其品德的修养,在更大的层面上看,还有其社会层面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品德修养反映在外在的生活行为(Action)和待人处事(Behaviour),都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个人的品德实际上将对社会、国家和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人的生活行为和待人处事,儒家强调“人伦”的观念,也就是说人在面对外在的人际关系时,必须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的定位。不仅如此,还必须积极地完成其责任和义务,以此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进一步升华。也就是说,儒家关注的,不只停留在“独善其身”24的层面,更应该面向人类群体,承担起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义务。由“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就道德情操而言这是一种纵向的层层推进,反映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且以维持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人本主义作为其终极关怀。

公民与道德课正包含公民意识这个层面,而儒家的“修、齐、治、平”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所能扮演的积极角色,也正与之相辅相成。实际上,品德教育若离开了现实社会,忽略了“推己及人”、由内至外的实践,那将沦为空泛的“修身养性”。因此“修、齐、治、平”可为品德教育提供道德实践的价值体系,成为主导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


5.横向–结合社交情绪学习技能和特选学校校训、学校使命的灌输

以上说明在品德教育中,儒家 的“修、齐、治、平”可以作为核心理念,为学生提供一套由内至外、讲究道德实践的价值体系。道德实践上从个人到群体可说是纵向的层层推进,在每一环中皆有所升华,以至“止于至善”,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把人(“小我”)回归到社会群体(“大我”)的一成员,而由对“大我”的献身中不断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这种纵向的道德理念的传授,还必须结合横向的社交情绪学习技能和特选学校校训、学校使命的灌输,方能让学生了解其共通性,从而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教育部在2004年发展了社交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简称SEL)框架,并于2007将社交情绪技能(SE  Competencies)融入公民与道德课程中。SEL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5大社交情绪技能,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好“自我管理” (Manage Self),“与他人交往、沟通”(Relate to Others)和“做出决定”(Make Decisions)这几个方面。5大社交情绪技能分别为: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和负责任的决定(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25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传授,正能结合和辅助社交情绪技能的掌握。在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和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方面,与儒家实现 “小我”的“修身”层面互通。儒家非常注重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孔子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能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人生历练和概括其内心的体悟,如:“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26,便是要求人不断地加强其“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优缺点、需求和价值观有所体悟。“自我管理”则包括情绪管理和自我勉励等方面,而儒家在这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主要是通过不断内省和自我反思达到这一点。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27、“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8,又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9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概括而言便是“自觉心”的强化和善,儒家认为“自觉心”的培养,必须通过“慎独”的功夫加以内化,《礼记·中庸》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孔颖达在《五经正义》就这段话解释说:“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可见儒家要求人们即使在无人见、无人知的独处情况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守道,这是自我意识、自我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

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和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则与儒家完成“大我”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层面上互通。“社会意识”包括对社会各群体和他人的差异性有所敬重 (Appreciating Diversity, Respect for Others),也要设身处地了解别人的处境(Empathy)。儒家亦讲究社会的和谐,而主要通过“仁”和“义”的教授,培养人们的社会意识,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与否,都要互相亲善,这便是“仁”的具体表现,而扶助弱者拯救面对危机的人,这便是“义”的道德实践。此外,SEL中的“关系管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精神,儒家以五伦的关系为其实践,强调在不同人际关系中所应扮演好的角色和定位,着眼于和谐共进,从而完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0的“双赢”局面,这也正是关系管理中的宗旨所在。

不论是在“小我”或“大我”的层面上,人都必须做出具备判断力和责任感的决定(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这也是社交情绪技能之一。儒家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智”和“信”的强调加以巩固。所谓“智”便是要求人对事物加以判断和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儒家称之为“不惑”。所以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1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反复地思考,对事情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32,此外在做出决定前要反复观察才下判断,不可人云亦云,所谓:“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33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儒家以“信”阐述负起责任感的重要性,比如孔子说:“主中信…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34又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5

在特选学校推行儒家思想的教学,还必须注意如何结合各自的校训和学校使命加以贯彻。实际上,特选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本已具备一些先天的条件。特选学校作为具备悠久历史、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华校,它们的校训原本就包含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的价值观,包括“忠勇、孝友、仁爱、信义、廉耻、礼让、中和、宽恕、强毅、节俭、勤劳、真诚”。就拿南华中小学的校训为例,其校训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笔者认为在教导儒家思想时,毋宁通过校训的彰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儒家各种概念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爱校精神,并且让学生了解特选学校所具备的传统和特色。

此外,也可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校使命的掌握。例如南华中学的使命是:“培养有信心、有创意、有文化素养又对学习充满热忱的学生”,孔子要求学生在“一以贯之”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地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所创新,发前人所未发,这实际上便是儒家提倡“创意”的例证,而儒家对“礼乐”的重视,也正是立足于文化素养的培养。


6
.贯彻纵横的教学框架

由此观之,结合儒家思想的品德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纵向的核心理念,即: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还必须配合横向的一面,即:特选学校各自的校训和反映在学校使命的自身特色,以及社交情绪学习技能的掌握。这种贯彻纵横的教学框架,注重品德教育的整体性,但也强调特选学校各自的独特性,从而强化特选学校的传统校风,进一步落实在特选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价值观、又兼具国际视野的双文化人才的目标。
笔者以南华中学为例,通过下列图表概括了结合儒家思想的品德教育之整体框架:

 

7.“以儒治儒” – 符合儒家思想的教学原则

最后,谈谈作为品德教育的儒家思想之教学原则。笔者认为品德教育的内涵,不如考取学科成绩那样,可以一蹴而成,而是要靠长期的感悟、熏陶、累积和潜移默化。这也正是儒家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孔子自身便以言教和身教,对学生有所启发。这种感化的教育,对其弟子影响极大,并且最终能使弟子“举一反三”,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南华中学的品德教育为例,学校也非常重视多方面的熏陶,增加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简称“EPB”,即:

  1. 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Explicit teaching of values)
  2. 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 (Providing of Opportunities)
  3. 建构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学校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Building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involving school and stakeholders)

“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主要指在课堂上的讲授,这不仅在公民与道德课或品德课中加以灌输,还应该适当地融入其他科目中,尤其是文科,包括华文、英文、社会学和文学等。学校还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所实践,包括在社区服务计划以及课外辅助课程中体现出优良的品德素养,这也正是儒家倡导的“知行合一”。所谓“建构一个优良的环境”,则是指营造让学生深深感染传统价值观的学校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南华中学面向升旗礼集合处的教学楼,其八根柱子上就一一张挂了学校校训的八大价值观,非常显著。

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面,笔者认为也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加以发展一套灵活的课程。这也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36学校可按照学生不同的年级和资质,采取灵活多样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包括“循循善诱”(Taught)、“随机学习”(Caught)、“互动讨论”(Discussed)及“具体实践”(Practice),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更有效地掌握儒家的精髓。比如通过语录、故事、访问、片段搬演等,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抒发感受、拓展思考空间,培养明辨是非、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方面也应该尽量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内容,而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哲理和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贯彻。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结合儒家思想的品德教育可以按照LOGIC的教学原则,发展符合特选学校个别特色和落实全面教育理念的课程。

Liberal Approach               开明教学        避免说教
Opportunity for All            机会均等        各尽所长
Growth in Character          人格成长        美化心灵
Interactive Programme       全校互动        紧密配合
Commitment to Excel         积极进取        止于至善


8.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尤其是宏观上探究如何在品德教育中落实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见。笔者认为儒家思想有系统地在特选学校推行,有助于特选学校保留其特色,发挥其所长,并且让特选学校的学生有机会通过儒家思想净化其心灵,在品德上日臻完善。

此外,儒家思想的成功推行,也将能实践SEM“关键成效”范畴中的两大方面 -- “社会意识(群育)与道德观念(德育)”及“领导能力”。这正是现代化学校在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时,处处显示出以传统伦理道德实践现代学校理想教育的目标。

[回上页]

1见吴作栋资政在1998年1月17日发表关于教育部拟定“理想的教育成果”的演讲词。
    网址: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1998/171098.htm
2见教育部“理想的教育成果”(Desired Outcomes of Education) 官方文件。
    网址:http://www.moe.gov.sg/education/desired-outcomes/
3 见颜金勇部长2008年2月11日在中正中学(总校)出席新春联欢会和中正总校作为东区少年体育(武术)
   学院成立仪式上的演讲稿。
   网址: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08/02/11/speech-in-chinese-by-mr-gan-ki.php
4 同上。
5 出自《论语·述而》
6 出自《礼记·中庸》
7 共同能力可包括以下各方面:
    协作能力 (Teamwork)                                       判断能力 (Decision Making)
     思考能力 (Thinking Skills)                               创新能力 (Creativity)     
     资讯科技 (ICT – Infocomm Technology)          解决问题 (Problem-solving)
     沟通应对 (Communicative Skills)                     自我约制 (Self-Management)
     关怀顾念 (Care & Share)                                  守法循例 (Self-discipline)

8 出自《礼记·中庸》
9 同上
10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 同上
12 出自《论语·八佾》
13 出自《论语·颜渊》
14 出自《论语·学而》
15 出自《论语·为政》
16 同上
17 出自《中庸》
18 出自《论语·子路》
19 出自《礼记·中庸》
20 同上
21 出自《论语·泰伯》
22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3 见Peter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Doubleday, New York, 1990.
24 见《孟子·尽心上》
25 见教育部网址: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social-emotional-learning/
26 出自《论语·为政》
27 出自《论语·学而》
28 出自《论语·颜渊》
29 出自《论语·宪问》
30 出自《论语·雍也》
31 出自《论语·宪问》
32 出自《论语·为政》
33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 出自《论语·泰伯》
35 出自《论语·为政》
36 出自《论语·雍也》

[回上页]